田间地头,无人机“上岗”→ 建言献策
当前,智能农机装备已成为农业生产主力,也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这段时间,在开发区,无人机也正成了田间地头的“新宠”。开发区强化科技赋能,紧盯粮食安全主线,广泛推广利用无人机防治病虫害和绿色防控技术、机械化耕作等,切实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为粮食稳产增收注入科技动能。
在开发区辽河镇双泡子村西瓜种植地中,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满载药剂的无人机在裕鸿农机专业合作社飞手的熟练操作下腾空而起,开展植保“飞防”作业。无人机机身下方喷淋头喷洒出白色雾化生物制剂,均匀有序地散落在西瓜植株上,为200亩西瓜地披了一层“防护衣”,整个过程高效精准。“往年都是用车打药,今年用无人机了,用车打药成本太高,用无人机飞防效果就是防虫害,效果非常好,成本降低了,产量也高。”辽河镇双泡子村西瓜种植户闫宝义说。
“飞防”作为一种依托无人机实施的现代化植保手段,通过无人机在空中进行喷洒作业,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面积病虫害防控,有效压低虫口基数,保障作物健康生长。这类无人机配备了高精度定位系统和智能喷洒装置等功能,一次充电可承载70余公斤农药,每小时作业面积达30亩,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从过去依靠人力细致操作,到如今无人机进行高效作业,开发区凭借“科技+农技”的双重保障,破解了“劳动力不足、效率偏低”等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
“我们合作社有3架无人机,服务周边5个村,覆盖3万多亩地,主要是玉米、大豆、西瓜等农作物,一架机一天能作业600亩左右,是人工的20倍,而且雾化颗粒细,药剂附着力比人工高,等于减少农药,农户省钱还环保。无人机作业这方面,复杂地形我们也可以飞,我们的无人机带GPS和避障雷达功能,电线杆障碍物都能绕着飞,人工根本上不去的地方,无人机都能作业。”开发区裕鸿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晓亮说。
无人机场景的推广运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新机遇。无人机飞手柳贺便是典型代表,他通过专业培训掌握“飞防”技能,从传统农业从业者转型为“新农人”,用技术实现了稳定增收。“我以前在外边打工开车,后来通过无人机的培训考了证。学会这门技术之后,我每年这几个月就给周边村用无人机打药撒肥,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现在在家门口我就能挣钱。”开发区裕鸿农机专业合作社无人机飞手柳贺说。
从“人背机器”到“机器换人”,无人机在开发区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更推动着当地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近年来,开发区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将科技赋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加速推进无人机等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的普及应用,促进产业增效、品牌增值、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下一步,开发区还将持续加大无人机等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和政策,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以科技之力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